前言
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日本这个国家始终与中国有着难以磨灭的复杂纠葛,他们对我国先辈造成的深重创伤,永远都不该被遗忘。
为了牢记这段屈辱岁月,近年来不少影视创作者选择将历史搬上银幕,比如近期上映的《南京照相馆》就在全网引发热议。
影片首日上映便引发观影热潮,观众泪洒影院,然而令人意外的是,有部分人却在此时发出不和谐的声音,其中一位北京男子甚至公开为日本军国主义辩护……
《南京照相馆》引爆舆论场
7月25日,由申奥执导,刘昊然、王传君、高叶、王骁联袂出演的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在全国院线正式公映。
尽管该片在点映阶段排片率仅为7%,但上映短短七天,票房迅速突破9亿元大关,堪称一匹强势黑马。
需要强调的是,这是一部聚焦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作品,以往类似主题的主旋律影片往往面临“叫好不叫座”的困境,而此次却打破了这一常规。
故事背景设定在1937年南京失守时期,讲述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内避难,并设法保存日军暴行影像作为罪证的感人故事。
该剧情并非虚构,而是依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。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敢于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侵略罪行的人,其勇气令人敬佩。
主演刘昊然、高叶、王传君、王骁的表演极具感染力,将那个时代普通人面对恐惧、挣扎与抗争的复杂心理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不少观众反馈,观影过程中泪流不止,甚至有人表示“泪腺崩溃”,散场后仍难掩情绪,纷纷表示“这部电影值得所有人观看”。
正如前文所述,《南京照相馆》在点映阶段排片率仅7%,远低于多数爱情小成本影片,却以“低排片高票房”的姿态脱颖而出。
我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广受好评,除了制作精良之外,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国人的集体记忆。
那段沉重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,但它构成了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,无论时光如何流转,这些伤痛都不应被遗忘。
如今部分年轻人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,通过这样一部高质量作品,让更多人了解真实历史,这正是电影存在的最大意义。
然而,就在《南京照相馆》票房节节攀升、口碑持续走高的同时,网络上却出现了不少质疑与批评的声音……
争议不断,北京男子公开“洗白”
浏览这些负面评论,大致可分为三类。其中一类观众批评影片“缺乏历史厚重感与真实还原度”。
有观众表示,日军暴行的呈现过于隐晦,只有寥寥几个镜头,无法充分展现当年的惨烈程度,质疑这是对历史的淡化。
对此我只想反问一句:你是想通过血腥画面来满足猎奇心理吗?导演申奥刻意回避直接血腥镜头,恰恰是对历史的尊重。
南京大屠杀是30万同胞用生命铸就的惨痛记忆,是幸存者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,若用感官刺激来呈现,才是真正的亵渎。
第二类差评集中在“剧情逻辑漏洞”,比如王传君饰演的翻译官好不容易为家人争取到逃生证,下一幕家人却出现在屠杀现场。
这种情节引发了部分观众的质疑,然而当年的南京城就是一座“人间炼狱”,所谓的“安全区”随时可能变成“屠宰场”。
手持通行证被掠夺、被杀害的案例数不胜数,那些以“逻辑”为由批评的人,恐怕并未真正理解那段历史的绝望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当这些负面评价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时,一位名为“鸦王说”的北京博主公开下场,引发更大争议。
这位北京男子甚至声称,除非片方支付一万元,否则他不会去看《南京照相馆》。他的理由竟然是看电影应带来愉悦,而非压抑与痛苦。
更加令人费解的是,他还质疑单纯铭记仇恨的做法,认为回顾历史不应只停留在仇恨层面。
他甚至在视频中将2024年6月24日苏州校车袭击事件与所谓的“仇恨教育”挂钩。
更荒谬的是,这位博主列举了日本对华援助的数据,声称从1978年至2018年间,日本对中国的援助总额高达3.65万亿日元。
他还特别提到中日友好医院、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等项目,并强调日本从1979年至2011年连续32年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。
听起来似乎冠冕堂皇,实则是在混淆视听。胡友平的宽容是建立在日本真诚悔罪的基础上的,绝非无原则的原谅。
网友对这类言论反应强烈,有人直呼其为“京爷”,讽刺其高高在上;也有人怒斥其为“亲日派代言人”。
更有观众呼吁“彻查这1.2万人,查IP、查背景”,担忧这些负面声音会误导年轻一代,导致历史被篡改。
事态持续升级,央媒终于发声。环球网率先刊发《坚决反对网暴《南京照相馆》》,人民日报随后发表《正义之光让历史显影》。
文章明确指出,这些所谓的“艺术讨论”实则是打着学术幌子歪曲历史、制造历史虚无主义。
这番批评毫不夸张,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,怎么就成了“仇恨教育”?这完全是颠倒是非。
人民日报的评论更是一针见血:企图撕裂民族精神纽带的黑手从未消失,这不是危言耸听。
央媒使用“黑手”一词,显然并非随意表达,而是暗示背后可能存在有组织、有预谋的操控。
并指出此次差评风波与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、美化军国主义的行为存在关联。
中央媒体强调,这种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对中国构成威胁,也将影响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和平稳定。
这并非夸大其词。二战结束已近80年,仍有人试图为法西斯主义翻案。如果我们不能守护好自己的历史记忆,就可能给这些势力可乘之机,后果不堪设想。
最后我不禁思考:那些给《南京照相馆》打差评的人,到底出于什么目的?是单纯不喜欢这部电影,还是另有隐情?
如果真如央媒所言,背后存在组织化操作,那么这种行为势必会对公众,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产生深远影响……
对此,你们又怎么看呢?
信息来源百度百科《南京照相馆》人民日报、环球网
盈利通配资,中国十大正规炒股平台,金牛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