仪式教育理论认为,盛大的国家礼仪能够有效地传递社会共同价值观,增强参与者的集体认同感。阅兵式作为一种大规模国家仪式,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。
开学之前,就想着9月3日阅兵,要是放假半天就好了,能带孩子看一次阅兵。
但更令人惊喜的是,9月2日接到通知,学校组织全体师生集体观看阅兵式。学校干得漂亮,这可比放假强太多了,为学校的做法点赞!
孩子们齐聚一堂,着装整齐,端坐桌前,共同观看阅兵盛典。
这种集体仪式的氛围,远比放假在家单独观看更有教育意义,更能激发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共鸣。
在家里,孩子可能会懒散地坐在沙发上,吃着零食,教育效果大打折扣。
而在学校的集体环境中,庄严的氛围能够自然而然地带领孩子进入肃然起敬的状态。
老师会在观看前动员,在过程中适时引导。老师讲话也更有分量,能让孩子更深入了解阅兵出发点、重大意义。
孩子们看完阅兵式,还能一起讨论各自印象深刻的热烈场面,谈一谈自己的感受,互相分享学到的知识,在交流中加深理解。
提前铺垫很重要。
在阅兵前一天晚上,为了帮助孩子能在观看时更好理解,和孩子一起查阅了关于抗战、阅兵的资料,帮孩子积累一些背景知识。
在这个准备过程中,发现阅兵对孩子的冲击非常大,真的是一次极好的教育契机。
视觉冲击,激发民族自豪感
带孩子观看了过去18次阅兵精彩镜头,孩子不由自主地赞叹、评论、提问起来。
看到三军将士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过天安门广场,精神饱满、身姿挺拔、眼神锐利、声音洪亮,这种昂扬的精神面貌给孩子极大的鼓舞和感染。
孩子脱口而出:太帅了!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孩子如此发自内心地夸赞一个群体。
当一辆辆军车、坦克、远程火炮等方阵驶过天安门广场,一架架战机摆出各种造型,带着宣传标语掠过天安门上空,孩子连连惊呼:“哇!这么多黑科技!”
从1949年第一次阅兵到2019年第18次阅兵,画面越来越清晰,装备越来越精良,国家日益强大的历程直观展现在孩子眼前。
孩子说:我能看到越来越厉害了!
这样声势浩大的阅兵场面,的确振奋人心,让人心潮澎湃,浑身充满力量。
社会学习理也指出,人们通过观察榜样行为及其结果来学习。阅兵式中的军人姿态、装备展示和国家力量的彰显,为青少年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榜样,激发了他们的模仿和学习欲望。
历史教育,军事知识的初步认知
通过观看阅兵,很多曾经模糊的知识在孩子脑海里清晰起来。
原来,我们有海陆空三军,有各种保障部队,还有很多超厉害的现代化武器装备。
像舰载航空武器、反舰导弹、水下兵器、空中无人作战装备、海上无人作战装备、轻武器等等,很多名字都是第一次听到,也是第一次见这么多装备集体出现,大大扩展了知识面。
孩子还知道我们为什么要阅兵?
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记住“落后挨打”的教训,真切感受到“团结必胜”的力量。
我们现在安定美好的生活,都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,来之不易,应当倍加珍惜。
也初步认识到反法西斯是怎么回事?
法西斯名义上消失了,但还存在隐性表现。有些国家总是喜欢通过战争或控制手段掠夺别国财富、阻碍他国的发展之路。
世界上并不是没有战争,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而已!
这样的认识,是一种强烈的精神滋养,会激发孩子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维护。
兴趣转移,从虚拟到现实的升华
现在很多孩子沉迷在动漫、游戏,这些只能带来短暂快乐,却无法提供明确的奋斗目标。
当父母和老师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时,孩子往往不明白为什么学习,反而觉得是被逼的。
孩子看了这次阅兵后,突然表示,对抗战历史、军事装备很感兴趣。
看到孩子的兴趣转移,也看到了良好的兆头。我想可以趁机给孩子提供更多相关视频、书籍,让孩子更进一步了解。
兴趣是星火,孩子一旦热爱,自然专注,内在驱动力就在这样的状态中逐渐生长起来,很容易产生高级的现实目标,比如:参军报国、报考军校等等,对未来成长有很大的帮助。
关于为什么要学习,他也就明白了真正的意义,不需要我们再去催,孩子就会主动学习。
这样,我们所的担心的孩子沉迷手机、游戏等低级趣味,就会渐渐消失。
写在最后:
九三阅兵,这场展现国家力量、捍卫和平的盛典,为孩子提供了最积极昂扬的教育引导,让孩子从未知到已知,从提高认知到产生兴趣,最终树立起高远的目标,为未来的成长注入持久动力。
盈利通配资,中国十大正规炒股平台,金牛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