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晋城市人民医院儿科诊室里,总有一个温柔又坚定的身影:她蹲下身与孩子平视,耐心捕捉哭闹中藏着的 “病痛信号”;她轻声安抚焦虑的家长,用专业解答驱散不安;她曾冲锋抗疫一线,用坚守诠释医者担当。她就是儿科医生郭建芳,从医10年,始终以 “读懂孩子” 为初心,以专业与温度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健康天空。
01
扎根临床:把“读懂孩子”当作必修课
在儿科,孩子无法准确表达病痛,家长往往焦虑如焚。郭建芳深知,这里的每一次问诊、每一张处方,都需要比其他科室多一分耐心、多一分细致。在她的诊室里,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,她一边安抚围在身旁的家长,一边细致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、行为举动——在她眼中,孩子的哭闹节奏、小手抓挠的位置、咳嗽的性质、呼吸的频率,都是 “身体在说话”,是判断病情的重要线索。
曾有一名3岁患儿,因反复发热一周辗转多家医院,均按 “化脓性扁桃体炎” 治疗却效果不佳。家长抱着精神萎靡、小脸通红的孩子冲进诊室时,郭建芳注意到孩子双眼睑浮肿,进一步查体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,结合血常规中异常的淋巴细胞比例,她立刻联想到 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” 的可能。后续的EB病毒检测证实了她的判断,经过积极治疗,孩子顺利康复出院。出院时,家长紧紧握着她的手感慨:“孩子难受却说不出来,幸亏您看出了‘端倪’。”
展开剩余70%这样的 “端倪”,源于郭建芳日积月累的经验沉淀。她常对刚入职的医生说:“儿科医生的眼睛要‘尖’,耳朵要‘灵’,心里要装着孩子的‘语言’。” 为了更好地读懂孩子,她养成了记录 “特殊体征” 的习惯 —— 哪类咳嗽声可能提示喉炎,哪种哭闹节奏可能与肠痉挛相关,哪些皮肤红疹需要警惕药物过敏…… 这些看似 “笨功夫” 的积累,让她在面对复杂病例时多了一份底气。
02
抗击疫情:关键时刻冲锋陷阵在最前线
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,方舱医院紧急筹建并需医护支援,郭建芳第一时间向科领导报名。方舱内病区多、任务重,但她始终保持细致认真,每一次查房都会耐心询问患者需求,尽全力帮助解决问题。“穿上防护服,就多了一份责任,我是儿医人,一定要圆满完成任务。” 谈及那段经历,她总是带着自豪,“能在一线为抗击疫情奉献力量,我很庆幸。这段终生难忘的经历,让我真切体会到祖国的强大、人民的团结,伟大的抗疫精神会一直激励我前行。” 在方舱医院的4周里,她始终坚守一线,站好每一班岗,直至圆满完成任务。
03
传递温暖:让医学更有“人情味”
在郭建芳看来,儿科医生的责任不仅是治愈孩子的疾病,更要缓解家长的焦虑。“孩子生病,家长比孩子更难受,我们的每一句话,都可能影响他们的情绪。” 她常这样提醒自己和同事。曾有一位妈妈带着 4 岁因高烧抽风的孩子就诊,满脸愁容地说:“医生,我害怕他再次抽搐,更怕留下后遗症。” 郭建芳仔细询问病史、查体并完善相关检查后,判断孩子为热性惊厥。她深知家长的担忧,便用通俗的语言详细解释:“热性惊厥是孩子发热时体温急剧升高引起的,大多是自限性的,90% 会在 5 分钟内自行停止,而且单纯性热性惊厥不会损伤大脑,大多数孩子长大后基本不会再发作。” 这番话有效缓解了家长的焦虑,后来孩子健康成长、很少生病,这位妈妈还特意到门诊找到郭建芳,感激地说:“您不仅治好了孩子的病,更治好了我的心病。”
为了让家长少走弯路,郭建芳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解答家长疑问、科普育儿知识;在门诊时,她总会多说几句 “多余” 的叮嘱:“孩子退烧后可能胃口不好,别逼他吃,喝点粥就行”“出汗后及时换件干爽衣服,别着凉”…… 这些细节,让家长们真切感受到:医生关注的不只是疾病,还有他们的感受。
04
坚守初心:做孩子的“健康守护人”
从医10年,郭建芳收到过许多特别的 “感谢”—— 有孩子亲手画的 “白衣天使”,有家长送来的锦旗,还有曾经救治过的患儿长大后特意回来看她,认真地说 “谢谢您小时候救了我”。每当回忆起这些瞬间,她都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。
有人问她:“儿科这么累,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?” 郭建芳的答案很简单:“当看到危重患儿转危为安,当看到家长眼中重新燃起希望,当看到曾经救治的孩子健康长大,那种‘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’的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,所有疲惫都被治愈了。”
未来的路还很长,郭建芳说,她会继续扎根儿科一线,用专业守护孩子的健康,用温度传递医学的力量。“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,我有幸能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‘健康守门人’,这份责任,我会一直扛下去。”
在晋城市人民医院儿科诊室里,总有一个温柔又坚定的身影:她蹲下身与孩子平视,耐心捕捉哭闹中藏着的 “病痛信号”;
发布于:北京市盈利通配资,中国十大正规炒股平台,金牛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